×
化学进展

近年我国学前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和发达地区流动,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截至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流动人口总数为2.36亿人[1]。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快速增长进入调整期[2],且呈现“家庭化”趋势。跟随父母流动的孩子成了流动儿童,成为城市建设和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其中,处于学前阶段(0~6岁)的儿童占有很大比例。2015年,我国0~5岁流动儿童数量是1 053万人,3~5岁流动儿童590万人[3],且近年一直在增长。国内学界对流动儿童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逐渐增加,进入21世纪后急剧增多,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关注很少,与流动儿童相关的丰硕研究成果形成巨大反差。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可知,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部分包含了“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但主要是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且在涉及“学前流动儿童”时论述较浅,大多是探讨学前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和其他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所具有的共有特征,不具针对性,没有做深入研究。如王静、但菲、索长青的《近十年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4],白文飞、徐玲的《流动儿童社会学研究综述》[5]以及姜宇的《流动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述评》[6]等都只对流动儿童的共有心理、教育等方面作描述,周皓的《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也仅在研究对象上对学前阶段的流动儿童进行划分,没有对该阶段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究[7]。因此,从整体上看,关于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文献与它的人口规模极不一致。学前流动儿童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未来也很可能成为流入城市的发展主力军,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亟为必要。本研究梳理近20年来学前流动儿童研究的相关文献,试图厘清以下几个问题:当前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当前学前流动儿童研究的主题有哪些?当前学前流动儿童研究的方法有何特征?

目前学界关于学前流动儿童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杨丹琴、苗春凤提出,学前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跟随进城务工父母一方或双方一起生活、学习,不具有居住地户籍的进入幼儿园的3~6岁儿童[8]。玉海素提出,学前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所在地学习、生活的处于3~7岁的孩子[9]。可以看出,关于学前流动儿童的定义,学者们主要从两方面切入,即“年龄”和“流动与否”。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本研究中的“学前流动儿童”界定为户口在原籍,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居半年以上的0~6岁儿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融合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将语言呈现的文献转换为易于计量的统计数据,还能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得到更深层次的内容[10]。本文旨在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近20年的学前流动儿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现有关于学前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文献样本

中国知网(CNKI)作为国内三大综合中文全文检索系统之一,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研究领域的文献。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进行期刊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综合研究问题,确定选用“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期刊文献检索,选择“主题检索”。鉴于研究的全面性以及以“流动学前儿童”或“学龄前流动儿童”为检索词搜索到的文献较少,所以分别从“学前”和“流动”两方面寻找常见的替换词,最终确定检索词为:学前流动儿童、流动学前儿童、学龄前流动儿童、0~6岁流动儿童、0~6岁and流动、学前and流动、随迁and学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and学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and学前、流动儿童and学前。

通过搜索,共得到期刊文献369篇,由于检索时并含检索词比例较多,存在不相关的文献较多,如以“学前and流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时,会出现大量流动教师以及学前(包含非流动)的文献,将会议综述、专栏介绍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剔除后,剩下151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三)研究分析类目

上一篇:影响国际科研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初探文献计量
下一篇:没有了